以太坊基金會專訪:ETH生態未來走向、SocialFi與RWA潛力、組織架構與資金策略解析

2025-05-23 20:41:00 第二层解决方案 author

以太坊基金會的下一步:專訪王肖薇,揭示ETH生態未來走向

ETH突破2700美元:E衛兵的希望與以太坊基金會的責任

隨著ETH價格突破2700美元,彷彿聽到了E衛兵們激動的歡呼聲,雖然可能不少人的入場成本還高高掛在3000美元以上。但這份對以太坊的忠誠,實在令人動容。作為以太坊生態的官方核心,以太坊基金會(EF)的一舉一動自然備受關注。近期,EF執行董事王肖薇(Hsiao-Wei Wang)接受了ETF Panda聯合發起人BruceXu的線下採訪,分享了她對EF後續發展的看法和規劃。這次訪談,無疑給了市場一劑強心針,也讓我們得以一窺EF的戰略佈局。

SocialFi與RWA:以太坊生態的潛在爆發點?

在被問及以太坊生態中哪些應用領域可能迎來爆發,哪些方向還在探索時,王肖薇提到了身份及SocialFi。她特別提到Farcaster生態中一個可以看到好友在玩遊戲且支持快速分享的小程序,認為它更容易滲透到普通用戶的生活中,快速找到自己的使用群體。這種貼近生活的應用,確實比那些高高在上的DeFi項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當然,大型項目仍然離不開金融相關,例如DeFi的創新。此外,RWA(現實世界資產)也被視為潛力領域,後續發展值得期待。提到RWA,讓人不禁想到最近美債殖利率的波動,以及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結合的可能性。如果能將RWA成功引入以太坊生態,無疑將為其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不過,這也需要EF在監管和合規方面下更多功夫。

生態發展的短板:以太坊與Solana的商業應用邏輯差異

坦白說,王肖薇的回答相當保守,看得出EF對於以太坊生態的應用層發展,並沒有特別清晰的扶持計劃或推動思路。這與Solana生態的商業應用發展邏輯截然不同,也暴露出以太坊當下的最大短板。Solana在商業應用方面的大膽嘗試,確實值得以太坊借鑒。例如,plg在台灣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商業模式的創新。

以太坊如果想擺脫「中年危機」,必須在商業應用方面有所突破。或許可以借鑒類似麗嬰房這樣的傳統企業的轉型經驗,擁抱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畢竟,光靠情懷和信仰,是無法支撐一個生態長期發展的。

以太坊基金會的組織架構與運營模式

EF的內部架構:三大事業集群解析

王肖薇在採訪中詳細介紹了EF的組織架構,大致分為董事會、管理團隊以及三個事業集群,雖然並非嚴格定義的部門,但各司其職,確保了EF的有效運營。首先是運營(Operation)部門,負責財務、人力資源、法務等日常運營所需。這部分就像一家公司的後勤保障,至關重要。然後是開發(Development)部門,在近期一些較大的Spin-off(分拆出去)之後,現在主要以Protocol的R&D為主,Research Team也在這個開發部門。最後是生態開發(Eco Dev)部門,負責生態發展相關事務,包括ESP、Next Billion Fellowship等Grants發放。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或許也能從中借鑒一些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LinkedIn界面的數據顯示,EF在職員工數量高達281人,堪稱一個中型組織。這也說明了以太坊生態的龐大和複雜,需要如此規模的團隊來維護和發展。

市場部門的缺失?EF的品牌策略與社群互動

針對社區關心的「EF是否沒有自己的市場部門」一事,王肖薇正面回應,指出其他的應用,不管是Layer 2或者Dapps,他們的BD團隊同時也像是EF的BD團隊。EF並不把以太坊當成自己的品牌去看待。這種開放的心態,值得稱讚。她還提到,今年初開始,將Ethereum帳號和Ethereum Foundation帳號分開,讓前者可以更靈活地進行社群互動和宣傳,後者則專注於基金會的官方事務。這種策略調整,有助於提升EF的影響力,同時避免過度干預社群。

资金流向的可能性:DeFi、Staking與Tokenization的探索

關於EF的資金運營模式,王肖薇表示,今年基金會開始積極參與DeFi。2月初開始嘗試ETH DeFi Lending,並計劃加大Lending投入,或探索更具創造力的ETH資產活用方式。此外,Staking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EF正在探索不同的Staking Options,同時思考參與Staking是否能帶來正面效益。第三點是Tokenization(代幣化操作),比如參與一些RWA。EF的參與主要是一些比較保守的基金,或者說對L1比較好的Fund。

儘管Vitalik和EF成員對DeFi投機炒作熱潮不感冒,但ETH一直以來表現不力的市場價格以及社群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EF不得不邁出新的一步,嘗試更為多元化的操作來增加收入。這也算是順應民意,與時俱進了。不知道EF會不會考慮投資一些比特幣(btc),或是購買一些國泰金、聯電、元太的股票呢?

賣幣風波背後的真相:EF的生存之道與透明化策略

生存的必需:法幣支出與資產再平衡

簡單來說,為了生存。對於社群極為關注的「100枚ETH小額賣出」等行為,王肖薇回應稱,這是不得不做的決定,因為基金會有兩三百人,支出上75%左右都需要法幣,25%是加密貨幣。這也說明了EF的運營成本之高,需要不斷地進行資產再平衡,以確保資金充足。想想看,光是員工的薪水、辦公室租金、法律顧問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就如同萬海、中鋼紀念品也需要販售換取營運資金。

賣幣時機的爭議:低點賣出與溝通加強

王肖薇也提到,社群可能不太清楚EF有這個需求,未來會在溝通上加強。更重要的是,她強調EF賣幣並不是賣在高點,很多時候是賣在低點。這點實在讓人有些意外,但也說明了EF在資金運作上的謹慎和被動。或許EF可以考慮聘請呂宇晟這樣的專業人士來進行財務規劃,或是參考諾瓦克·喬科維奇的投資策略,讓資產配置更加多元。

透明化的選擇:公開賣幣與長期策略

針對社群建議採用更隱蔽或OTC方式進行賣幣,王肖薇表示,EF的主要Treasury非常公開透明,所以短期內這樣做或許可以,但主要Treasury的變動大家都可以看在眼裡。在恪守EF自身去中心化、透明化的使命的前提下,公開賣出ETH是更好的選擇。這種坦誠的態度,值得肯定。畢竟,區塊鏈的精神就是公開透明,EF作為行業的領頭羊,更應該以身作則。不過,公開透明也意味著更容易受到社群的監督和批評,這也是EF需要承受的壓力。

EF的未來:消散還是轉型?

基金會的轉變:預算投入與策略調整

有人推測,EF可能會在完成一定的使命或階段後慢慢淡出或解散,讓社群驅動以太坊運行。王肖薇表示,2025年對基金會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年,他們在整個組織的轉變上投入了特別多的預算。或許明年,如果基金會發現社群裡有其他主體能夠取代基金會的角色,他們可以以一個保守、收縮的狀態運作。這種未雨綢繆的態度,值得稱讚。就像大同大學一樣,需要不斷調整策略,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存在感的變化:關注點轉移與角色調整

有趣的是,EF每年都需要調整策略,關注的主題可能都不太一樣。也許基金會關注Protocol的時候,存在感會比較強;未來專注於應用層或Wallet上的時候,也許就不需要這麼大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的變化,反映了EF對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不斷調整。就像曹雅雯的音樂風格一樣,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活力。又好比Knicks vs Pacers或是Tottenham vs Man Utd,每場比賽都需要不同的戰術應對。

對社區的期望:共同發展與複雜問題的解決

王肖薇表示,她個人希望基金會能夠時刻思考如何增加其他人能夠做他們今天做的事情。未來哪些事情是只有他們才能做,也許他們就會一直做下去。例如Coordination的部分,非常仰賴未來各種因素的變化,以及來自社群的一些支持。如果社群能夠做得很好,基金會就可以轉向更複雜,或更缺少人關注的事情。這也說明了EF對社群的期望和信任。就像孫興慜在球場上需要隊友的支持一樣,以太坊的發展也離不開社群的共同努力。如果社群能夠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例如台中車禍的善後事宜,或是興達電廠的環境保護問題,EF就能夠騰出手來,專注於更重要的技術研發和生態建設。或許尤伯祥、何志偉、洪健益這些社會賢達也能在其中貢獻一份力量。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