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中年危机”?Base崛起是福是祸?未来何去何从?

2025-04-23 12:05:31 第二层解决方案 author

“以太坊中年危机”?渣打银行的报告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相预警?

渣打银行那份名为《以太坊的中年危机》的报告,简直就像一枚深水炸弹,在DeFi圈子里炸开了锅。什么“Base导致以太坊市值蒸发500亿美元”、“ETH年终目标价腰斩”,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味。他们把矛头直指Layer 2(L2)方案,尤其是Base,仿佛它就是吸食以太坊血液的寄生虫。但我们真的应该全盘接受这种论调吗?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次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审判”。

Base:以太坊的寄生兽?还是共生体?

这份报告的核心论点,无非是Base抢了以太坊的生意,让以太坊原本该赚的钱进了别人的口袋。这种“零和博弈”的视角,未免过于狭隘。与其说Base是以太坊的竞争对手,不如说是它的一个“试验田”。一个为了探索以太坊扩展性,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用户而诞生的“孩子”。当然,孩子长大了,难免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一上来就扣上“寄生兽”的帽子,未免有失公允。

“合伙”背后:Base真的在为以太坊输血吗?

渣打银行的报告让人感觉Base就像个白眼狼,只知道从以太坊吸取营养,却不反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抛开情绪化的指责,用数据说话,看看Base这所谓的“合作”,究竟给以太坊带来了什么。

用户费用:谁在为Base买单?

不得不承认,Base确实赚了不少钱。累计2480万美元的基础费用和8190万美元的优先费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问题是,这些钱是谁贡献的?真的是以太坊的用户“叛逃”过去的吗?还是Base吸引了全新的用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如果大部分费用都来自“羊毛党”或者投机者,那这所谓的“盈利”,恐怕只是昙花一现。

Base “GDP”: 繁荣的背后是什么?

7.68亿美元的“链上GDP”,听起来很诱人。但仔细分析一下,主要贡献者竟然是Uniswap、Aerodrome这些DeFi协议。这些协议原本就应该在以太坊上发展壮大,现在却跑到Base上“另立山头”,这难道不是一种“挖墙脚”的行为吗?当然,更低的gas费,更快的交易速度,对用户来说确实有吸引力。但这是否意味着以太坊在用户体验上已经落后?

新增地址:虚假繁荣?

日均新增41.2万地址,累计1.55亿地址交互。这些数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有多少是“僵尸账户”?有多少是“撸毛大军”?如果这些新增地址只是为了薅Base的羊毛,而没有真正参与到以太坊生态中,那这种“繁荣”就只是虚假的。

ETH 桥接: 真实的供需关系

191.7万枚ETH存放在Base链上,占流通量的1.6%。这确实创造了ETH的新需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ETH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以太坊桥接过去的,还是直接在Base上购买的?如果大部分ETH都是从以太坊“搬家”过去的,那这所谓的“新需求”,恐怕只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稳定币供应: 中心化的狂欢?

42亿美元的稳定币存量,其中91%是USDC。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Base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oinbase的中心化支持。这对于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来说,真的健康吗?如果Coinbase有一天停止支持Base,或者USDC出现问题,那Base的“繁荣”会不会瞬间崩塌?

以太坊的“安全特许经营”:一门亏本的买卖?

Base 靠着以太坊的安全性和结算层,坐享其成。它就像是租用了以太坊的“安全特许经营权”,但它真的为这份“特许经营权”支付了应有的费用吗?

L1 费用:象征性的贡献?

累计向 L1 支付 450 万美元的 blob 及结算费用,最近六个月链上利润率达 91%。这看起来不错,但别忘了,这只是 blob 费用,不包括之前的 call data 阶段。而且,450 万美元对于一个估值 99 亿美元的项目来说,真的算多吗?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进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报”。

吞吐量:L2 真的在为以太坊减负?

Base 平均处理 93 TPS,看起来确实扩展了以太坊的容量。但问题是,这 93 TPS 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交易?还是充满了垃圾信息和无效操作?如果 L2 只是用来处理低价值的交易,而真正重要的交易仍然拥堵在 L1 上,那 L2 的意义何在?

GDP: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自 Base 上线以来,以太坊周 GDP 增长 75%,但较 2022 年初峰值仍低 80%。L1 应用日 GDP 为 5700 万美元,而 Base 应用周均 GDP 达 680 万美元。这说明什么?说明 Base 确实“窃取”了以太坊的 GDP。虽然这符合 L2 的发展路线图,但如果 L2 无法通过 blob 费用弥补缺口,那这对以太坊来说就是个巨大的“bug”。以太坊正在转向更偏向企业/B2B 的商业模式,但这真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L2 的未来:美好的乌托邦,还是拥堵的地狱?

以太坊的未来押宝在 L2 上,希望通过 L2 实现扩展性,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用户。但 L2 的未来真的如此美好吗?还是说,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最终会变成拥堵的地狱?

Base 的增长预测: 乐观的空中楼阁?

基于当前数据,作者认为以太坊正在投资长期未来,短期牺牲 GDP、手续费和 ETH 燃烧量,期望 Base 能扩展规模、建立可复制的模板,推动生态正向发展。这种期望未免过于乐观。Base 的增长并非没有瓶颈。当前的 blob 空间有限,L2 之间竞争激烈,导致费用升高。如果 Base 的 TPS 持续提升,blob 空间将更加紧张,费用也会水涨船高。

TPS 与 Blob: 技术瓶颈何时突破?

L2 每秒交易量(TPS)的提升对 blob 定价有直接影响,而 L1 目标 blob/区块数量的增加会影响以太坊经济模型及 L2 用户费用。如果 L2 合计 TPS 达到 2,790,即便完成 Pectra 技术升级,以太坊网络仍将面临过载压力,此时 L2 单笔交易成本将大幅上升。这意味着,以太坊的技术瓶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难突破。

Solana 的启示: 高性能的另一条路?

Solana 过去 90 天始终稳定处理 1,078 TPS,平均费用仅 0.016 美元。这给以太坊敲响了警钟。Solana 的高性能和低费用,证明了区块链并非只有 L2 这一条扩展之路。以太坊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架构,探索更多可能性?

迷雾重重:以太坊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没有完美方案,只有权衡取舍”。这句话放在以太坊身上再合适不过。Base 通过 L2 模式快速起步,但同时也把自己绑定在了以太坊的扩展路线上,面临着“供应商锁定”和技术债的风险。以太坊看似通过牺牲 L1 费用获得企业级客户,创造 ETH 新需求和更好用户体验,但长期的经济关系是否可持续仍然是个未知数。

Base 的算盘:另起炉灶还是背水一战?

如果以太坊 blob 扩展不力,Base 可能寻求 Celestia 等替代方案。这意味着 Base 可能会脱离以太坊,另起炉灶。当然,这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风险。但如果以太坊无法满足 Base 的需求,Base 也有可能选择背水一战,寻找新的出路。

以太坊的转型:从理想主义到企业服务?

以太坊亟需将文化从“价值观认同”转向面向企业的“安全即服务”商业模式。这意味着以太坊需要放弃一些去中心化的理想,更加注重性能和可扩展性,以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但这种转型是否会损害以太坊的社区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渣打银行的预言:是时候重新审视 ETH 的价值了吗?

渣打银行是否在“L2 J 型曲线”底部误判?短期内以太坊基本面结构性衰退将持续。尽管随着传统金融上链可能改善市场情绪,但缺乏根本性改善催化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ETH 的价值,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过于悲观。以太坊的未来仍然充满变数,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理性,持续关注,并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