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一纸纸公告像雪片般飞来,上市公司们忙不迭地宣告着增持、回购,仿佛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自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大手笔的增持计划,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的回购举动,比亚迪、中国船舶亮眼的业绩预告,都在试图传递一个信息:市场稳了,大家放心。
先说中国石油。控股股东掷下几十亿,增持A股和H股,说是对公司有信心。可问题是,石油这行,赚的是资源的钱,玩的还是政策的游戏。国际油价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哪个是区区增持能左右的?更何况,增持金额看似庞大,但对于中石油这样的巨无霸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与其说是提振信心,不如说是避免股价跌得太难看,给投资者一个交代罢了。这种“护盘”行为,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中国电子高调宣布要通过回购、增持、并购重组等手段,推动所属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这话听起来振奋人心,但仔细一想,又有多少实际意义?中国电子的目标是“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战略科技力量”,这没错。但问题在于,技术研发需要时间和投入,不是靠资本运作就能一蹴而就的。如果只是为了拉抬股价,而忽视了真正的技术创新,那所谓的“自立自强”,恐怕也只是一句空头支票。
三一重工的回购,金额不大,但姿态很足。每天象征性地回购一点,似乎在告诉市场:“看,我们在努力”。但这种小打小闹的回购,真能改变什么吗?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股价维稳的手段。而且,别忘了,回购的股份最终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这看似是对员工的激励,但本质上,是将股东的利益转移给了管理层。这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是否真正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值得深思。
徐工机械的回购规模不小,高达18亿到36亿。但同样,回购的目的是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这种做法,在A股市场屡见不鲜。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银回购股份,然后低价转让给管理层或员工,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升公司业绩。但问题是,这种激励机制是否真的有效?如果管理层只是为了获得股权激励,而短期内粉饰业绩,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那这种“糖衣炮弹”,最终伤害的还是全体股东。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的增持,更像是一种“自救”行为。在光伏行业竞争白热化,业绩下滑的背景下,董事长亲自增持,无疑是想给市场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是,区区1500万的增持金额,对于隆基绿能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增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后续是否会继续增持,增持多少,都存在不确定性。这种象征性的增持,更像是一种“作秀”,能否真正提振投资者信心,恐怕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