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链暴富神话:10倍币$KTA背后的惊天秘密!

2025-03-24 9:10:16 第二层解决方案 author

Keeta Network 在 Base 上引發的暴漲奇蹟

近日,支付公鏈 Keeta Network 在 Base 網絡上進行了代幣生成事件 (TGE),其代幣 \(KTA 在經歷短暫回調,市值穩定在 600 萬美元後,迎來了爆發式的「價值發現」,短短一周內價格飆升 1000%。3 月 19 日,\)KTA 的完全稀釋估值 (FDV) 更是衝破 1.6 億美元,幣價從 \(0.006 一路攀升至 \)0.16。這種驚人的漲幅,如果發生在一個純粹的 Meme 幣身上,或許還不足為奇。但 Keeta Network 此前鮮為人知,並且其代幣發行過程也伴隨著不少質疑之聲,而它卻是一個擁有正統硅谷血統的支付公鏈項目。

神秘 TGE 與豪華背景的反差

Keeta Network 的背景可謂十分亮眼,但其 TGE 卻選擇了在 3 月 5 日突然發力,事先沒有任何預熱和公告。幾小時後,他們才在 X(原 Twitter)上發布了代幣經濟模型和 Telegram 社群連結。更令人詫異的是,Keeta 上一條推文還是停留在 2022 年 10 月 22 日的一句「hello world」。這種種跡象,與其豪華的背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官方白皮書的技術亮點

根據 Keeta Network 官方白皮書的介紹,它是一個採用委托權益證明 (dPoS) 機制的區塊鏈系統,旨在為全球區塊鏈銀行業務提供技術支持,並成為傳統金融 (TradFi) 和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之間的理想橋樑。據稱,該系統的電子帳本每秒可以處理超過 5000 萬筆交易。金融機構可以通過 API 或自定義集成的方式接入 Keeta Network,該平台提供的實時支付網絡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跨境匯款,並且費用比傳統匯款渠道降低 50% 到 70%。目前,Keeta 已經在其官網上宣布其 L1 層可以支持 1000 萬 TPS(每秒交易量)和 400 毫秒的結算速度。該項目於 2023 年 6 月初開始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和歐盟等地推出,並採用邀請制的方式進行 B2B 支付試點。

矽谷背景與融資加持

Keeta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Ty Schenk 表示,Keeta 的目標是讓國際匯款像使用 Venmo 支付一樣簡單快捷,交易雙方無需擔心資金安全問題。Schenk 還提到,與 Swift 更適合百萬美元以上的大額轉帳相比,Keeta 在即時性的小額支付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從技術背景和融資情況來看,Keeta Network 並非泛泛之輩。Keeta Network 的 CTO 是 Nano 公司的前首席開發人員 Roy Keene,他因為對 Nano 的激勵機制和機構採用率不滿而離開了這家在 2021 年市值達到 40 億美元的公司。2023 年 6 月,Keeta Network 宣布獲得了由前谷歌首席執行官 Eric Schmidt 領投的 1700 萬美元融資。Ty Schenk 透露,這筆投資對該公司的估值為 7500 萬美元。

社群質疑與 FUD 陰影

然而,擁有如此豪華背景的 Keeta Network,卻選擇在 3 月 5 日突然進行 TGE,且事先毫無預告,直接在 Base 鏈上發行代幣。幾小時後,他們才在 X 平台上公布了代幣經濟模型和 Telegram 社群連結。更令人不解的是,Keeta 上一次在 X 上發帖還是在 2022 年 10 月 22 日,內容僅為一句“hello world”。

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質疑 (FUD)。有人懷疑 Keeta 的 X 帳戶被盜,發布了虛假的合約地址 (CA);有人認為是團隊集體作惡,想要借殼圈錢;更多的人則質疑這種非公開的 TGE 導致內部人士提前獲利。因此,Keeta 代幣的價格不出意外地一路走低。

不尋常的價值發現之路

面對如潮的質疑,Keeta 項目方立即召開 Space 會議,試圖自證清白。然而,他們似乎完全沒有考慮到加密貨幣市場的營銷方式。Keeta Network 幾乎沒有主動發帖回應社群的質疑,其社群人數和推特活躍度也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一時之間,只有 Keeta 官方帳號自顧自地發布著「最快的支付公鏈」、「去中心化」、「完全合規」等宣傳語,但評論區充斥著不解和謾罵。短期內,Keeta 陷入了幣價下跌和負面輿論的雙重困境。

但正是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方式,導致 Keeta 的「價值發現」姍姍來遲。

鎖倉機制與鯨魚動向

在幣價持續下跌之際,Keeta 為了證明其合法性,頻頻出招。例如,在官網上公布合約地址 (CA),並讓創始人通過推特反覆聲明 TGE 確實由官方團隊主導。隨後,在眾人猶豫不決之時,按照路線圖鎖定了代幣。創始人 Ty Schenk 首先與 Aerodrome (Base DEX) 進行互動,然後又在個人推特上頻繁發布正在開發中的 Keeta Testnet 影片,這打消了不少鏈上投機者 (Degen) 的疑慮。截至 3 月 19 日,Keeta 前八大個人地址合計持有 6.48% 的代幣,近一周的淨流入量為 46.08 萬美元,淨流出量為 11.21 萬美元,顯示出鯨魚 (巨額投資者) 看漲的情緒。

簡單粗暴的代幣經濟學

而且,Keeta 的代幣經濟模型也相當簡單直接。團隊份額佔 20%,鎖定 9 個月,之後 36 個月內線性解鎖,每月分配。早期投資者份額佔 20%,鎖定 6 個月,之後 24 個月內線性解鎖,每月分配。基金會份額佔 10%,鎖定 3 個月,之後 48 個月內線性解鎖,每月分配。社群 / 生態系統份額佔 50%,其中 75% 在 TGE 時解鎖,剩餘部分鎖定 6 個月,之後 48 個月內線性解鎖。相對而言,Keeta 較低的流通量為後續的價格拉升留足了空間。

為何選擇 Base?

在回答社群關於「為什麼 Keeta Network 作為 L1,卻選擇在 Base 這條 L2 上發幣」的疑問時,Ty Schenk 明確表示:Base 的手續費明顯低於以太坊主網,而且 Keeta 不希望被與其他 Meme 幣混為一談。理想情況下(也是 Keeta 的計劃),Keeta 將利用新的錨定功能,讓 $KTA 可以從 Base 跨鏈到主網。

DYOR 的勝利與市場風格的轉變

隨著創始人平易近人地不斷回答社群的質疑,$KTA 硬是在「當日事當日畢」的 Meme 幣行情中,走出了 VC 幣的獨立行情。這種獨特的成功再次證明了「DYOR」(Do Your Own Research,自行研究)的重要性。這是否為眾多上線中心化交易所後立即下跌 90% 的 VC 項目,提供了一條非常規的成功之路?

價值衡量與火眼金睛

妖魔鬼怪橫行的時代,一朵小白花(即使只是看起來清純),就能勾起 Crypto 的極客氛圍與去中心化願景,讓市場按下買入的按鈕。當所有項目都在同質化地營銷、拉新、轉化,喊著「大的要來了」的時候,或許就意味著市場風格的切換。不知 Keeta 是弄巧成拙,還是大智若愚,但事實確乎饋贈了 Keeta。

當營銷黯淡,當 FOMO 退潮,我們該如何衡量價值?或許,是時候在枯燥行情中反覆修煉出「火眼金睛」了。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