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博基金的股东再次出手增资,这无疑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短短数月之内,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就进行了两次增资,行动之迅速,力度之大,都足以表明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近年来,外商独资公募的股东方频繁增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趋势的背后,既有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考量,也体现了对中国资产投资价值的坚定信心。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中国市场,雄厚的资本实力无疑是外资公募站稳脚跟、拓展业务的重要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基金公司股东增资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基金公司。这些公司普遍存在管理规模较小、产品线不够完善等问题。股东的增资无疑能够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提升经营能力。但与此同时,长期依赖股东“输血”并非长久之计。
具体来看,联博基金于3月18日发布公告,宣布其股东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将注册资本由3亿元人民币增加至5亿元人民币。这已经是该公司股东在2024年5月增资1亿元之后,年内的第二次增资行为。
目前,联博香港有限公司是联博基金的全资股东。虽然增资后股东持股比例未变,但联博基金在管产品数量仍然偏少。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旗下仅有偏股混合型基金联博智选A、联博智选C两只产品,总规模仅为1.60亿元,在国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中排名靠后。
那么,为何这些外资机构如此重视中国市场?联博基金发布的研报或许能给出答案。研报显示,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联博基金就已关注到全球资金回补中国资本市场的潜力。该机构认为,外资对中国股票的仓位处于近年低位,过度拥挤的风险不高,且中国货币环境相对宽松,未来继续出台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较高。从资金大量流入中国股票型基金的情况来看,全球资金的挪移或许已经开始。
除了外商独资公募,2025年以来,多家本土公募基金也获得了股东的增资。这表明,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资本实力已成为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的共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5年1月,湘财基金的单一股东湘财证券将其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3.5亿元;红土创新基金也在1月发生增资,其单一股东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1.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5.5亿元。
3月11日,弘毅远方基金的股东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向公司增加出资3000万元,增资后注册资本由3.5亿元增加至3.8亿元;3月10日,苏州银行审议通过对苏新基金增资1.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从1.5亿元提升至3亿元。
从被增资的基金公司来看,它们普遍存在管理规模较小的问题。Wind统计显示,2025年以来实施股东增资的公募机构中,红土创新基金的管理规模相对较大,截至2024年底,其全部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251.65亿元;其他公司方面,苏新基金全部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72.92亿元,湘财基金为45.39亿元,弘毅远方基金为5.83亿元。
不难看出,中小型基金公司是目前股东增资的主要群体。虽然增资后资本实力有所增强,但资管规模提升仍不明显。从企业盈利角度看,缺乏规模和业绩的双重加持,实现长期稳定的经营业绩仍然比较艰辛。
有分析指出,增资可以帮助中小基金公司缓解财务压力、提升抗风险能力,并为业务拓展提供支持。然而,长期依赖股东增资并非可持续发展之道。
基金公司仍需苦练内功,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务质量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了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