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那份关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说白了就是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九个城市的名字一字排开,看似东西南北中都有布局,实则透露着决策层对提振经济的焦虑。从2015年开始搞试点,到现在都十年了,效果如何?恐怕连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沿海引领、内陆联动”,听起来像是要下一盘大棋,但细想一下,这不就是把原有的模式复制粘贴一遍吗?真能解决中国服务业的根本问题?我对此深表怀疑。无非是想借助这几个城市,看看能不能在外资引进上再加把劲,给疲软的经济打一针兴奋剂。但问题是,药效能持续多久?这兴奋剂会不会有副作用?谁来负责?
商务部的数据永远是那么光鲜亮丽,动辄“七成外资涌入服务业”,仿佛中国经济的救星已经降临。但仔细想想,这些外资都投向了哪些领域?真的是我们亟需的高端服务业吗?还是说,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一些容易捞钱的行业,比如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上去了,但质量呢?有多少是靠堆砌人力、低端重复的劳动换来的?又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服务?如果只是靠牺牲环境、压榨劳动力来发展服务业,那这种增长有什么意义?说白了,这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短期内能看到一些增长,但长期来看,只会让中国经济更加畸形。
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机构更大程度地参与中国债券市场,这些措施听起来很“开放”,但真的是好事吗?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固然能带来一些资金和技术,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国际资本的逐利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旦中国经济出现问题,这些外资会不会迅速撤离,给中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而且,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会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国内金融机构能否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些问题,决策者们真的考虑清楚了吗?还是说,为了眼前的利益,就顾不上长远的风险了?
老龄化社会,医疗养老需求巨大,引进外资填补缺口,听起来合情合理。但问题是,外资医疗机构的目标是什么?是真正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是瞄准中国高端医疗市场的巨大潜力,收割高额利润?博鳌乐城的确吸引了一些跨国药企设立创新中心,但这又能惠及多少普通民众?高端医疗旅游,说白了就是有钱人的游戏。而那些真正需要医疗服务的普通老百姓,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如果医疗开放只是让少数人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种开放有什么意义?
入选试点城市的门槛,几乎就是一张万亿GDP俱乐部的入场券。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核心城市、国际交通枢纽… 这些光环背后,隐藏的是对经济数据的盲目崇拜。GDP固然重要,但它能代表一切吗?一个城市的发展,难道仅仅取决于GDP的数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公平… 这些问题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把这些“优等生”拉入试点,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继续保持领先,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这种“赢者通吃”的策略,真的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吗?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试点城市的布局,看似覆盖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但这种“撒胡椒面”式的策略,真的能发挥协同效应吗?长三角一体化喊了多少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也提了好久,但实际效果如何?各个城市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保护主义,始终是阻碍区域协同发展的绊脚石。指望几个试点城市就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恐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更何况,“一带一路”的倡议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指望宁波这样的港口城市就能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未免有些过于乐观。
杭州的数字贸易、沈阳的生产性服务业、广州的生活性服务业… 每个试点城市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优势”,但这种差异化发展,会不会导致各个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数字贸易火了,大家都想搞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重要,大家都想发展工业互联网。结果很可能就是,每个城市都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最终谁也做不出真正的特色。更何况,这些所谓的“优势”,很多都是建立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之上,缺乏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如果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那这种“差异化”又有什么意义?
“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外资企业面临的隐性壁垒仍然重重。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复杂,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动频繁,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这些问题就像暗箭一样,随时可能给外资企业带来致命打击。即使表面上允许外资进入某些领域,但实际上却设置各种限制,比如要求必须与国内企业合资,或者在政府采购中对外资产品设置歧视性条款。这些“潜规则”让外资企业防不胜防,即使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最终也可能颗粒无收。
引进外资,除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人才。但中国的人才引进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外国人才签证的适用范围不够广泛,很多急需紧缺的人才无法顺利来华工作。即使来了,也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历和职称,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很多真正有才华的外国人才,无法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而那些被高薪吸引来的“洋专家”,又有多少是真正能够为中国带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本土高校与外资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成果。最终,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人才困境,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整体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