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再加上泰国王室基金会,三方联合举办的“2025教育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光听这名头就让人觉得政治正确得刺眼。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仅仅是学术研讨,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权力展示。诗琳通公主的到场,无疑给这场“盛会”镀上了一层金边。但问题是,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真的能靠这种高高在上的研讨会来实现吗?还是说,这只是各方势力借机粉饰太平,巩固自身利益的舞台?
表面上看,这是国际合作的典范,是各方对农村教育的真挚关怀。但仔细推敲,这种合作更像是权力和资本的合谋。北京师范大学需要国际声誉来提升自身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项目来证明自身价值,泰国皇室基金会则需要平台来扩大影响力。至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村地区,恐怕只是这场盛宴中的点缀,是用来装饰门面的工具。他们真实的困境和需求,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
诗琳通公主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当然是中泰友好的象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家间的友谊,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情感交流,而是基于利益的考量。公主的来访,与其说是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不如说是对泰国在华利益的维护。她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外交辞令,一种政治姿态。真正推动中泰关系的,恐怕还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战略需求。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但庆祝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隐藏在美好辞藻下的陷阱。中泰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两国在南海问题、湄公河流域开发等问题上,都存在潜在的冲突。所谓的“友谊”,很可能只是一层糖衣,包裹着复杂的国家利益博弈。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和谐所迷惑,而要时刻保持警惕,维护自身的权益。
天丝集团作为红牛的创始公司,在研讨会上大谈“尽责”,分享其在农村教育方面的“实践与经验”。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一种公关策略,一种利用慈善来提升品牌形象的手段。他们真的关心农村教育吗?恐怕更多的是关心如何利用慈善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毕竟,在商言商,慈善只是他们逐利游戏中的一个棋子。
天丝集团在泰国推行的“学校午餐有机农业项目”,听起来很美好,既能改善学生的营养,又能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项目很可能只是为了打造“红牛”品牌的绿色形象,为其产品贴上“健康”、“环保”的标签。至于当地农民是否真正受益,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真正得到提升,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天丝集团携手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启动的“育见未来”教育公益项目,瞄准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体育教育。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为大凉山地区的体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我们也要警惕,这种项目是否会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冲击?是否会强化外界对凉山的刻板印象?是否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入侵?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尊重当地的文化,而不是强行灌输外来的价值观。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真牛”精神,是红牛品牌的核心。天丝集团将这种“精神”带到四川凉山,希望通过教育来“赋能”当地。但这种口号式的“精神”,真的能解决凉山教育的根本问题吗?还是说,这只是资本家用来压榨员工的鸡血?我们不能被这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要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残酷现实。红牛的成功,建立在无数工人辛勤的劳动之上。他们是否也能享受到“真牛”精神带来的好处?
天丝集团口口声声说要助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助学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但这种承诺,有多少能够真正兑现?有多少只是为了应对舆论压力?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喊口号,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投入。天丝集团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已成为天丝集团最为重要的海外投资市场。天丝集团表示要“一如既往地全心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持续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问题是,外资企业的“本土化”,真的能做到吗?他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是否能够真正融入中国社会?还是说,他们只是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
天丝集团表示,将在澜湄合作机制的坚实推动下,持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为中泰两国乃至整个澜湄区域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澜湄合作机制并非一片祥和,它也涉及到大国之间的角力,涉及到资源分配和利益争夺。天丝集团的参与,或许能够为区域发展带来一些机遇,但也可能加剧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保持警惕,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