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康佳A的一纸公告,宣告了华侨城这家老牌央企又一次“割肉”。控股股东的变更,明面上是康佳易主,实则是华侨城在困境中的一次挣扎。当然,二级市场倒是挺给面子,一波涨停似乎在庆祝康佳的“新生”。但这场交易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与唏嘘。
公告里遮遮掩掩,新东家是谁?中国电子?华润?猜测满天飞,但最终还是没个准信。只强调一句“实际控制人不变,还是国资委”,颇有点“换汤不换药”的味道。
华侨城手握四家上市公司,康佳的营收和市值在其中也算得上是“顶梁柱”。但看看这几家公司的财报,华侨城A连年营收下滑,亏损扩大;华侨城亚洲更是惨不忍睹;云南旅游挣扎求生;康佳也难逃颓势。这局面,说是“烫手山芋”也不为过。
说实话,康佳走到今天这步田地,也离不开华侨城这些年的“折腾”。想当年,刘凤喜上位,华侨城派系掌控康佳,那可是经过一番“宫斗”的。好不容易到手的掌控权,现在说放手就放手,这其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能体会。
从刘凤喜辞职,到处置合资公司和资产,华侨城和康佳的“分手”早有预兆。昆山康盛的股权转让,或许只是个开始。接下来,那些华侨城和康佳共同投资的公司,那些共用高管,恐怕都要面临重新站队的问题。
康佳,这个曾经的“彩电大王”,当年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2014年,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前五,全球前十,何等风光!然而,自从2015年管理层开始频繁地震,康佳的排名便一路下滑,到2016年就跌出了前十,真是让人唏嘘。
近五年来,康佳的营收持续下滑,利润更是惨不忍睹,从2022年开始逐年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仅81.2亿,亏损高达16亿!预计全年营收勉强过百亿,但亏损可能接近30亿。这哪里是“彩电大王”,简直是“亏损大户”。
不得不说,华侨城和康佳的结合,并没有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反而把康佳一步步推向深渊。这背后的原因,恐怕要归咎于康佳的“地产梦”。
当年,康佳总部厂区被纳入深圳城市更新规划,康佳本想自己开发,但华侨城从中作梗,最后双方只能共同开发。后来,康佳新领导层上位,直接把这个项目卖给了龙光集团,赚了一笔快钱。
有了钱,康佳就开始“飘”了,又是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又是设立多媒体业务公司,还在房地产领域搞起了“产城融合”。宜宾康佳智能终端高科技产业园、滁州康佳明湖康养小镇……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实际上呢?
康佳的地产项目,大多是公寓、商铺之类的商业项目,这类产品早就陷入了经营困境。再加上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产业+地产”的模式,对于一个家电企业来说,简直是玩火自焚。康佳转型失败,营收也从此一蹶不振。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华侨城近年来只能靠“卖卖卖”来维持生计。上海宝格丽酒店、深圳艾美酒店、丽江铂尔曼酒店……一家家星级酒店被摆上货架;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安仁古镇、剑门关华侨城……一个个文旅项目被挂牌出售。
除了卖资产,华侨城还在多地遭遇项目停工、土地被收回的窘境。宜宾市的三江口CBD地块被政府收回,广州增城的“白水寨创意山水文旅小镇”项目也未能幸免,武汉华侨城的项目更是被政府收储,还要承担违约金。这哪里是“文旅巨头”,简直是“烂尾楼专业户”。
更令人担忧的是,华侨城交付的项目也频频遭到业主维权。上海、成都、武汉、重庆、郑州……多个城市的华侨城项目都爆发了大规模的业主抗议,抗议降质、减配、虚假承诺。这说明华侨城不仅资金链紧张,品质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一位熟悉华侨城的业内人士指出,2015年不仅是康佳的“拐点”,也是华侨城的“拐点”。当时华侨城提出的“旅游+地产”、“旅游+互联网+金融”、“文化+旅游+城镇化”等模式,本身就存在问题。在经营方式、盈利模式不明晰的情况下,大规模布局需要长期投入的重资产项目,一旦无力盘活,就只能全面撤出,不仅公司亏损,还浪费资源,留下重重隐患。时间一长,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现在看来,华侨城的这场“豪赌”,输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