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加密货币行业一直将第二层(L2)解决方案视为解决区块链可扩展性问题的终极方案。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解药”是否反而将我们推向了更大的危机?本文将深入探讨 L2 解决方案的弊端,并质疑其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加密货币的大规模应用。
对 L2 解决方案的过度依赖,并没有如预期般为大规模采用铺平道路,反而构建了一个由汇总、桥梁和分散流动性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个复杂网络不仅未能提升效率,反而威胁到了区块链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核心原则。最初无缝、去中心化网络的理想,正逐渐被一个与传统金融世界(TradFi)的低效和中心化相呼应的复杂系统所取代。我们是否真的在扩展创新,还是仅仅在重蹈覆辙?
L2 本来旨在缓解区块链的三难困境(即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但现实情况是,L2 的激增反而让加密货币面临失去这三者的风险。L2 的不断增长导致生态系统高度分裂,用户难以驾驭,并过度依赖复杂的汇总和桥接方案。这种局面造成了生态系统某些部分的集中化,将资产吸引到分散的流动性孤岛中,阻碍了安全性,并扼杀了小型项目的竞争。
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带来了大规模的摩擦,同时也带来了不必要的安全风险。虽然与桥接相关的黑客事件在过去两年中有所减少,但黑客总能找到新的方法来攻击系统,例如利用汇总、通道和侧链的漏洞。此外,许多 L2 对排序器或受信任验证器的依赖,会在系统上增加额外的安全漏洞,形成单点故障。孤立的流动性也会降低较小 L2 的验证器可用性,从而威胁网络弹性。对于希望与 L2 集成的应用程序开发者而言,L2 方案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每个 L2 的机制。
L2 的支持者们认为,这些权衡是必要的,而且很容易克服。然而,问题远不止于牺牲安全性、可扩展性或流动性。加密货币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通用的网络,任何资产或去中心化应用程序都可以以无需信任、安全的方式即时与任何其他资产或去中心化应用程序交互。L2 引入的摩擦破坏了这种即时互操作性,而排序器和验证器的集中化则破坏了无需信任系统的基础。这不仅阻碍了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可扩展性,而且导致了与现有孤立、分散和中间人泛滥的传统金融系统 (TradFi) 类似的低效率扩展。如果 DeFi 的目标是将所有金融活动转移到链上,那么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加密货币需要从第一层(L1)的基础开始构建。区块链网络必须在 L1 优先考虑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分片技术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前进道路,但行业必须设定更高的目标,构建长期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临时解决”当前可扩展性问题的快速方案。这不仅仅是增加分片数量,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分片。信标链只是增加了一个瓶颈,动态分片非常复杂,限制了可扩展性,并产生了巨大的开销。即使是验证器内部分片似乎也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当你在面向网络的节点上达到资源饱和时,该节点必须接收所有交易,这只是将问题推迟到以后,需要寻找更多的验证器并减少收益。
将 DeFi 扩展到与 TradFi 相同功能的明显解决方案是状态分片,即区块链的状态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分片上。涉及来自不同分片的状态的交易会创建一个临时的共识过程。负责交易状态的验证者在所有相关分片中以原子方式进行通信、同意(或不同意)和更新状态。这允许在多个分片之间甚至在分片内部并行处理交易,而分片唯一需要关注的是,修改它们负责的状态的交易没有交叉依赖关系,从而显著提高吞吐量,同时不损害去中心化或可访问性。当这些分片与原子承诺集成时,如果交易的任何部分失败,一切都会干净地中止,并且无需任何工作来解开悬而未决的状态变化。
当然,状态分片只是一种解决方案。DeFi 将扩展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关键在于何时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因此,专注于 L1 开发的基础,而不是依赖 L2 拼凑的解决方案,将消除碎片化,降低复杂性,并确保可扩展性和可访问性再次成为区块链网络的核心。归根结底,开发人员应该优先考虑的未来——代币经济学或 Web3 的创始承诺——是去中心化、效率和安全性。
L1 解决方案是面向所有人的解决方案。它们为开发者、交易者、普通用户,甚至数十亿潜在用户,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坚实基础。如果基础架构缺乏弹性和可扩展性,任何一次外部冲击都足以让整个系统崩溃。
当然,特定的用例可能更适合使用 L2 解决方案。例如,高频交易结算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但是,例外情况永远不能证明普遍规则的合理性。
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开发者必须专注于集成的、原生的可扩展性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增加复杂性,并在其上构建更加不稳定的“解决方案”。如果不充分关注 L1,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