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科技赋能农业强国之路
中国经济网3月10日报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强调,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建设强大的农业强国,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利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起广泛关注。什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又该如何推动其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带着对农业科技的殷切期望,积极履行职责,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与内涵
“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革新与升级。它并非简单地追求产量增加,而是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要突破传统要素投入的限制,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数据驱动和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简而言之,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创新驱动农业发展
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在“委员通道”上分享了他团队在高蛋白玉米育种方面的突破。他们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蛋白含量超过10%,如果得到广泛应用,将显著提升我国肉蛋奶的自给能力和饲料粮的供给水平。这背后体现的是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则从种质创新、农机装备研发和数字化农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甘肃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出一系列节水耐旱的优良品种,如兰天系列冬小麦、陇春系列春小麦和陇薯系列马铃薯,有力支撑了当地农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科协副主席王娟玲介绍了山西在有机旱作农业方面的探索。山西从2017年开始探索有机旱作农业,并初步建立起了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这被她视为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实践出真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产业实践中。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军介绍,他们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超过6亿亩,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白晓艳分享了他们在科技推广方面的经验。他们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 人才兴农:打造农业科技人才沃土
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严建兵委员动情地讲述了团队成员扎根南繁基地的故事,展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
刘建军代表也强调了年轻人才的重要性,他所在的团队中,“80后”成员已经占据近半数,他们是农业科技的未来。
王娟玲代表则关注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她认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人才潜心钻研,为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展望农业科技的未来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政策的不断优化,中国的农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将有能力以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更绿色的农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