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團隊於 2025 年 2 月 25 日在 reddit 論壇進行了第 13 次 AMA,社區成員可以在帖子中留言提問,研究團隊成員將進行解答,涵蓋了 EXECUTE 預編譯、原生 Rollup、Blob 費用模型、DA 價值捕獲、區塊構建終局、L2 战略反思、Verge、VDF、加密內存池以及學術資助等話題。吳說對本次 AMA 中涉及的相關疑問/技術要點進行摘要編譯如下:
提問:
你可能看過 Martin Köppelmann 的演講,他提出了“原生 Rollup”(Native Rollups)的概念,類似於我們早期設想的“執行分片”(Execution Shards) 。
另外,Justin Drake 也提出了一個“原生 Rollup”方案,建議將 L2 的部分功能集成到共識層 。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現在的 L2 無法提供我對以太坊的期望 — — 例如,它們存在管理員後門等問題。我也看不到它們未來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如果無法升級,它們遲早會過時。這些提案目前進展如何?社區對這些想法是否已達成共識,還是普遍認為 Rollup 應該與以太坊在組織上保持獨立?還有其他相關的提案嗎?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為了避免混淆,我建議把 Martin 的提案直接稱為“執行分片”(Execution Sharding),這是近十年前就有的概念。執行分片和原生 Rollup 的主要區別在於靈活性。執行分片是一條預設模板的單一鏈,比如 L1 EVM 的完整復制品,通常通過硬分叉自上而下生成固定數量的分片。而原生 Rollup 則是可定制的鏈,支持靈活的排序、數據可用性、治理、橋接和費用設置,並通過可編程預編譯以無許可的方式自下而上生成。我認為原生 Rollup 更符合以太坊的可編程精神。
我們需要在 L1 硬分叉時,為 EVM 等價的 L2 提供一個擺脫安全委員會、保持完整 L1 安全性和 EVM 等價性的路徑。執行分片由於缺乏靈活性,難以滿足現有 L2 的需求。而原生 Rollup 通過引入類似 EXECUTE 預編譯(可能還有輔助的 DERIVE 預編譯來支持推導功能),或許能开闢新的設計空間。
關於“社區共識”:
原生 Rollup 的討論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我發現,向 EVM 等價 Rollup 的开發者推廣這個概念並不難。如果一個 Rollup 能選擇成為“原生”,這幾乎是 L1 免費提供的升級,為什么不接受呢?值得一提的是,像 Arbitrum、Base、Namechain、Optimism、Scroll 和 Unichain 這些頂級 Rollup 的創始人在第 17 次排序會議及其他場合都表達了興趣。
相比之下,我覺得推廣原生 Rollup 比推廣 Based Rollup 容易至少 10 倍。Based Rollup 乍看並非免費升級 — — 它會損失 MEV 收入,而且 12 秒的區塊時間可能影響用戶體驗。但實際上,基於激勵兼容的排序和預確認機制,它能提供更好的體驗,只是需要更多時間解釋和消化。
技術上,EXECUTE 預編譯會設置 Gas 限制,並採用類似 EIP-1559 的動態費用機制來防止 DoS 攻擊。對於樂觀型 L2,這不是問題,因為 EXECUTE 只在欺詐證明時調用。對於悲觀型 Rollup,數據可用性(DA)可能比執行更具瓶頸,因為驗證者可以輕松驗證 SNARK,而家庭網絡帶寬是根本性限制。
關於“現狀”:
回顧歷史,Vitalik 在 2017 年提出了 EXECTX 預編譯,那時“原生”或“Rollup”這些術語尚未出現。雖然當時時機尚早,但 2025 年在“原生 Rollup”熱潮下,加入 EVM 自省的設想重新受到關注。
關於“Rollup 是否應與以太坊組織上分开”:
一個理想的終局模型是把原生 Rollup 和 Based Rollup 視為 L1 上的智能合約,只是費用更低。它們能享受 L1 的網絡效應和安全性,同時具備擴展性。
例如,ENS 目前是 L1 智能合約。未來,我預期 Namechain 會成為兼容原生和 Based 的應用鏈,本質上是一個可擴展的 L1 智能合約。它可以保留組織獨立性(比如代幣經濟學和治理),同時深度融入以太坊生態。
內嵌提問:
問: 執行分片可能是很多人眼中的優勢,而原生 L2 現在反而像是次優選擇,或者說是唯一選項,沒有內置的執行分片作為可選項。
回答(Justin Drake):
EXECUTE 預編譯比執行分片更靈活、更強大。實際上,它可以模擬執行分片,但反過來不行。如果有人想要 L1 EVM 的精確副本,原生 Rollup 也能提供這種選擇。
問: 我希望解決的問題是需要一個中立、可信、帶有以太坊品牌的 Rollup,而不是把責任外包給公司運營的 Rollup,這似乎無法滿足需求。
回答(Justin Drake):
通過 EXECUTE 預編譯可以實現這一點 。 舉個初步設想,以太坊基金會可以利用它部署 128 個“分片”。
問: 你提到原生 L2 是可定制的鏈,能通過預編譯自下而上生成,更符合以太坊的可編程精神;還提到需要為 EVM 等價 L2 提供擺脫安全委員會的路徑。那么,如果基礎層不實現排序、橋接等功能以及某種治理機制,我們真的能擺脫安全委員會嗎?無法跟上 EVM 變化只是過時的一種方式。在執行分片中,我們通過硬分叉升級來解決這些問題,受益於主觀治理(subjectivocracy)。但如果構建在上層,基礎層不幹預上層程序,若出現 Bug,我們不會為了救應用層而冒險分叉。你接觸的團隊有沒有明確表示,如果以太坊推出 EXECUTE,他們會徹底移除安全委員會,實現完全無信任?
回答(Max Gillett):
安全委員會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欺詐證明和有效性證明系統非常復雜,哪怕驗證器中一個實現錯誤都可能是災難性的。如果這些復雜邏輯(至少在欺詐證明中)被納入 L1 共識,客戶端多樣性就能降低風險,這是移除安全委員會的重要一步。我認為,如果 EXECUTE 預編譯設計得當,大部分“Rollup 應用邏輯”(如橋接、消息傳遞等)可以做到易於審計,達到 DeFi 智能合約的標准 — — 那裏的合約通常不需要安全委員會。
主觀治理確實是升級的簡潔方式,但這在分片間競爭較少時才實用。可編程原生 Rollup 的部分意義在於讓現有 L2 繼續實驗排序、治理等因素,最終由市場決定。我預期會有一系列原生 Rollup,從零治理的社區部署版本(盡量跟隨 L1 EVM),到帶有代幣治理和實驗性預編譯的版本。
回答(Justin Drake):
關於“團隊是否承諾完全無信任”:
我能確定的是:
1. 很多 L2 團隊都希望實現完全無信任。
2. EXECUTE 這樣的機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
3. 對於某些應用(比如 Martin 想要的最小執行分片),EXECUTE 已足夠實現完全無信任。
這三點足以推動我們走上 EXECUTE 的道路。當然,對於某些特定 L2,EXECUTE 可能還不夠,這也是早期討論中引入 DERIVE 預編譯的原因 。
提問:
Blob 的費用模型似乎不夠完善,太過簡單了 — — 最低費用僅為 1 Wei(ETH 的最小單位)。結合 EIP-1559 的價格機制,如果 Blob 容量大幅擴展,我們可能會長時間看不到 Blob 費用上漲。這不太理想,我們希望鼓勵 Blob 使用,但也不想讓網絡免費承載這些數據。有沒有計劃調整 Blob 的費用模型?如果有,具體會怎么改?有哪些替代方案或調整正在考慮中?
回答(Vitalik Buterin):
我認為協議應該保持簡單,避免過度優化短期情況,同時統一執行 Gas 和 Blob Gas 的市場邏輯。EIP-7706 是一個主要方向(另一個方向是為 Calldata 添加獨立 Gas 維度)。
我支持引入超指數基費調整(Super-Exponential Basefee Adjustment),這在不同場景下被反復提出。如果連續出現超容量區塊,費用會以超指數速度上漲,快速達到新平衡。合理設置參數後,幾乎任何 Gas 價格尖峯都能在幾分鐘內恢復穩定。
另外一個獨立的想法是直接提高最低 Blob 費用。這能縮短使用高峯期(利於網絡穩定),並增加更一致的費用銷毀。
回答(Ansgar Dietrichs — 以太坊基金會):
你對 Blob 費用模型的擔憂很合理,尤其是在效率提升階段。確實,這和“L1 價值累積”是大問題,但我想先聚焦效率。
在 EIP-4844 开發時,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最終決定將最低費用設為 1 Wei,作為初始實現的“中立值”。後來觀察發現,這在非擁堵到擁堵的過渡期確實給 L2 帶來挑战。Max Resnick 在 EIP-7762 中提出了一個方案,建議將最低費用設為在非擁堵期接近零,但在需求增加時能更快上漲。
這個提案在 Pectra 分叉开發後期提出,實施它可能推遲分叉。我們在 RollCall #9(一個 L2 反饋論壇)上討論過,看是否需要延遲分叉。L2 反饋表明這已不是緊急問題,所以我們決定在 Pectra 維持現狀。但如果生態系統需求強烈,未來分叉可能會調整。
回答(Barnabé Monnot — 以太坊基金會):
感謝你的提問。確實,EIP-4844 前研究(由 u/dcrapis 完成)顯示,從 1 Wei 漲到合理市場價格的過渡期可能有問題,會在擁堵時擾亂市場,每次 Blob 擁堵我們都能看到這點。因此有了 EIP-7762,提議提高最低 Blob 基費。
不過,即使基費是 1 Wei,也不意味着他們在網絡上“免費搭車”。首先,Blob 通常需要優先費補償區塊提議者。其次,要判斷是否免費,我們得看 Blob 是否佔用了未合理定價的資源。有人提到 Blob 增加的重組風險(影響活躍度)未獲補償,我在 X 上回應過這個觀點)。
我認為討論應聚焦於補償活躍度風險。有些人把 Blob 基費與價值累積掛鉤,因為基費會被銷毀(EIP-1559)。如果基費低,網絡價值累積少,是否該提高基費從 L2 抽更多稅?我覺得這短視:首先,網絡得定義“合理稅率”(像財政政策);其次,我相信以太坊經濟的增長會帶來更多價值。無端提高 Blob 成本(擴展經濟的原材料)反而會適得其反。
回答(Dankrad Feist — 以太坊基金會):
我想澄清,對 Blob 費用過低的擔憂被誇大了,也有些短視。未來 2–3 年,加密領域可能大幅增長,此時應盡量少考慮費用抽取,多關注長期發展。
盡管如此,我認為以太坊當前純擁堵定價的資源模型並不理想,無論在價格穩定性還是 ETH 長期價值累積上。當 Rollup 穩定後,一個偶爾退化到擁堵定價的最低價格模型會更好。短期看,我也支持更高的 Blob 最低價格,會是個更好的選擇。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關於“是否計劃重新設計”:
是的,EIP-7762 提議將最低基費從 1 Wei 提高到更高值,比如 2²⁵ Wei。
回答(Davide Crapis — 以太坊基金會):
我支持提高最低基費,這在我最初的 4844 分析中就提過。不過,當時核心开發者有些反對。現在共識似乎更傾向於認為這有用。我覺得最低基費(即使稍低一些)是有意義的,也不短視。未來需求會增加,但供應也是如此,我們可能再次遇到過去一年看到的 Blob 費用長期處於最低的情況。
更廣義看,Blob 還消耗網絡帶寬和內存池資源,這些目前未定價。我們正在研究相關升級,可能會朝這個方向優化 Blob 定價。
內嵌提問:
問: 我想強調,這不是試圖從 L2 榨取最大價值,因為每次質疑 Blob 定價時,常被這個理由忽視。
回答:
感謝澄清,完全正確。重點不是最大化抽取,而是設計一個鼓勵採用的費用機制,同時公平定價資源,便於發展費用市場。
提問:
L2 擴展導致 L1(以太坊主網)的價值累積大幅減少,影響了 ETH 的價值。除了“Layer 2 最終會燃燒更多 ETH 並處理更多交易”這種說法外,你們有什么具體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區塊鏈(無論是 L1 還是 L2)的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擁堵費用(即“基礎費用”)和競爭費用(即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
先說競爭費用。隨着應用程序和錢包設計的進步,我認為 MEV 會越來越多地被上遊(應用、錢包或用戶)捕獲,最終幾乎全被靠近流量源頭的實體拿走,下遊的基礎設施(L1 和 L2)只能分到一點殘渣。長期看,L1 和 L2 追逐 MEV 可能是徒勞的。
再說擁堵費用。歷史上,L1 的瓶頸是 EVM 執行,共識參與者的硬件需求(比如磁盤 I/O 和狀態增長)限制了執行 Gas。但現代設計用 SNARKs 或欺詐證明擴展後,執行資源將進入“後稀缺時代”,瓶頸會轉向數據可用性(DA)。因為驗證者依賴有限的家庭網絡帶寬,DA 是根本性稀缺的。數據可用性採樣(DAS)只能提供約 100 倍的线性擴展,不像 SNARKs 或欺詐證明那樣幾乎無限。
所以,我們聚焦 DA 經濟學,我認為這是 L1 唯一可持續的收入來源。EIP-4844(通過 Blob 大增 DA 供應)實施才不到一年。Blob 需求隨時間增長(主要是誘導需求驅動),從平均 1 個 Blob/區塊漲到 2 個、3 個。現在供應飽和,價格發現剛开始,低價值“垃圾”交易正被更高經濟密度的交易擠出。
如果 DA 供應穩定幾個月,我預計每天會有數百 ETH 通過 DA 燃燒。但目前 L1 在“增長模式”,即將推出的 Pectra 硬分叉(預計數月內上线)會將目標 Blob 數從 3 個增到 6 個。這會壓垮 Blob 費用市場,需求需數月才能追上。未來幾年,隨着 Danksharding 完全推出,DA 供需將上演貓鼠遊戲。
長期看,我認為 DA 需求會超供應。供應受限於家庭網絡帶寬,約 100 個家庭網絡的吞吐量未必能滿足全球需求,尤其人類總能找到新方法消耗帶寬。我預計未來 10 年,以太坊穩定在 1000 萬 TPS(每人每天約 100 次交易),即便每筆僅收 0.001 美元,每天也能帶來 10 億美元收入 。
當然,DA 收入只是 ETH 價值累積的一部分。發行量和貨幣溢價也很關鍵,建議看看我 2022 年 Devcon 演講。
內嵌提問:
問: 你說“如果 DA 供應不變幾個月,每天會有數百 ETH 通過 DA 燃燒”。為什么這么預測?過去 4 個月 Blob 目標飽和時的數據,似乎不支持這種增長和付費需求。你怎么從這些數據推斷出幾個月內會有“高付費需求”的大幅增長?
回答(Justin Drake):
我的粗略模型是,“真實”經濟交易(比如用戶交易代幣)能承受小額費用,比如每筆 0.01 美元。我猜現在很多“垃圾”交易(機器人生成)正被真實交易取代。一旦真實交易需求超 DA 供應,價格發現就會啓動。
回答(Vitalik Buterin):
很多 L2 目前要么用鏈下 DA,要么推遲上线,因為如果按計劃用鏈上 DA,會獨自填滿 Blob 空間,導致費用暴漲。L1 交易是許多小參與者的日常決策,而 L2 Blob 空間是少數大參與者的長期決策,不能簡單從日常市場推斷。我認為即使 Blob 容量大增,仍有很大機會出現愿意付合理費用的龐大需求。
問: 1000 萬 TPS?這似乎很不現實,能解釋一下怎么可能嗎?
回答(Justin Drake):
建議看我 2022 Devcon 演講 。
簡單說:
● L1 原始吞吐量:10 TPS
● Rollups:提升 100 倍
● Danksharding:提升 100 倍
● 尼爾森定律(10 年):提升 100 倍
問: 我相信供應端能做到,但需求端呢?
回答(Dankrad Feist — 以太坊基金會):
所有區塊鏈都有價值累積難題,沒完美答案。如果 Visa 按交易固定收費,不考慮金額,他們收入會大減,但這是區塊鏈現狀。執行層比數據層稍好,能提取反映緊急性的優先費,而數據層只有固定費。
我的建議是先增加價值。沒有價值可創造,就談不上累積。為此,我們應最大化以太坊數據層,讓替代 DA 無必要;擴展 L1,讓高價值應用能在 L1 運行;鼓勵像 EigenLayer 這樣的項目,擴展 ETH 作為(非金融)抵押品的使用。(純金融抵押品擴展更難,可能加劇死亡螺旋風險。)
問: “鼓勵 EigenLayer”和“讓替代 DA 無必要”不矛盾嗎?如果 DA 是唯一可持續收入來源,支持 EigenLayer 不是讓 EIGEN 質押者搶走潛在 1000 萬 TPS 或每天 10 億美元收入的風險嗎?我作為獨立驗證者和 EigenLayer 運營者,感覺像引入特洛伊木馬,很矛盾。
回答(Dankrad Feist):
我認為 EigenLayer 更像以 ETH 為抵押的去中心化保險產品(EigenDA 只是其一)。我希望以太坊 DA 擴展到讓 EigenDA 對金融用例無必要。
Justin 認為 DA 是以太坊主要收入來源,可能錯了。以太坊已有更寶貴的東西 — — 高流動性的執行層,DA 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對白標以太坊和高擴展應用有用)。DA 有護城河,但價格遠低於執行層,所以需提供更多擴展。
回答(Justin Drake):
哈哈,我和 Dankrad 這幾年一直爭論這點 。 我認為執行層不可防守,MEV 會被應用捕獲,SNARKs 讓執行不再是瓶頸。時間會證明一切。
回答(Dankrad Feist):
SNARKs 對這沒影響,同步狀態訪問才是執行層價值和限制的根本,一核能執行什么,SNARKs 無關。我也不覺得 DA 沒價值累積,但執行層和 DA 每筆收費能力可能差 2–3 個數量級。能收高價的可能是結合排序的 DA,而非通用 DA。
回答(Justin Drake):
你相信“競爭”(狀態訪問限制或排序約束)有價值。我同意它有價值,但不認為對 L1 或 L2 長期有回報。靠近流量源頭的應用、錢包和用戶會重新捕獲競爭價值。
L1 DA 對追求頂級安全性和可組合性的應用無可替代。EigenDA 是“最契合”的替代 DA,通常作為高容量、低價值應用(像遊戲)的“溢出”選擇。
提問:
以太坊的終局區塊構建會如何運作?Justin 提出的可信網關模型看似中心化排序器,可能與我們期待的 APS ePBS(改進型提議者-構建者分離)不兼容。目前的 FOCIL(強制包含列表)設計不適用於攜帶 MEV 的交易,所以區塊構建似乎更傾向於 L1 的非金融應用,可能推動應用選擇在快速的中心化排序器 L2 上運行。
更深入一點,能否設計一個既不在 L1 上最大化提取 MEV,又高效的排序系統?所有高效且低提取的交易是否都需要一個主體代理(像中心化排序器或預確認/網關)?像 BRAID 這樣的多提議者協調(MCP)還在探索嗎?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我不太理解你的意思 。 澄清幾點:
1. APS(提前提議者承諾)和 ePBS(改進型提議者-構建者分離)是不同設計領域,我可能是第一次看到“APS ePBS”組合。
2. 我理解的網關類似於“預確認中繼”。如果 ePBS 消除了中繼的中間人角色,APS 同樣消除了網關的需求。在 APS 下,L1 執行提議者(若足夠專業)可直接提供預確認,無需委托給網關。
3. 說“網關與 APS 不兼容”就像說“中繼與 ePBS 不兼容” — — 設計初衷就是去掉中間角色!網關只是 APS 到來前的臨時復雜措施。
4. 在 APS 之前,我不明白為何把網關比作中心化排序。中心化排序是有權限的,而網關市場(及委托給網關的 L1 提議者集合)是無權限的。你是因為每個時隙只有單一網關排序才這么說嗎?那按這邏輯,L1 也是中心化排序,因為每個時隙只有單一提議者。去中心化排序的核心是從無權限集合中輪換短暫排序者。
我認為 MCP(多提議者協調)是次優設計。原因有幾個:它引入中心化的多區塊博弈,復雜化費用處理,還需復雜基礎設施(如 VDF,延遲驗證函數)防最後出價。
如果 MCP 如 Max Resnick 所說那么優秀,我們很快會在 Solana 上看到結果。Max 現全職在 Solana 工作,Anatoly 也支持 MCP 降延遲,Solana 迭代很快™。順便提一句,L2 能無權限實驗 MCP,我也樂見其成。但 Max 在 Consensys 負責 MetaMask 時,沒能說服內部 L2 Linea 轉向 MCP。
回答(Barnabé Monnot — 以太坊基金會):
我想提供一個終局的替代視角。我的初步路线圖如下,這已是很大挑战:
● 部署 FOCIL 保證抗審查性,开始解耦擴展限制與本地區塊構建限制。
● 盡快部署 SSF(單時隙最終性),盡量縮短時隙時間。這需部署 Orbit,確保驗證者規模與 SSF 和時隙目標一致。
同時,我相信應用層改進(如 BuilderNet、各種 Rollup 及基於 L1 的 Rollup)能保障區塊構建創新並支持新應用。
與此同時,我們應認真考慮 L1 區塊構建的不同架構,包括 BRAID。終局可能永遠沒有定論?誰知道呢 。 但在 FOCIL 和 SSF/更短時隙部署後,下一步會更有依據。
提問:
鑑於社區的情緒,你仍然堅信專注於 L2 是正確選擇嗎?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改變什么?
回答(Ansgar Dietrichs — 以太坊基金會):
我的看法是,以太坊的策略一直是追求基於原則的架構解法。長遠看,Rollup 是唯一能將區塊鏈擴展到全球經濟基礎層所需的原則性方案。單體鏈要求“每個參與者驗證一切”,而 Rollup 通過“執行壓縮”大幅減輕驗證負擔。只有後者能擴展到數十億用戶(甚至可能包括 AI 代理)。
回顧過去,我覺得我們對實現終目標的路徑和中間用戶體驗關注不足。即使在 Rollup 為主的世界,L1 仍需顯著擴展,Vitalik 最近也提到過這點。我們本該意識到,在推動 L2 的同時持續擴展 L1,能在過渡期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
我認為,以太坊長期缺乏真正對手,有些自滿。現在更激烈競爭暴露了這些誤判,也在推動我們交付更好的“產品”,不僅僅是理論上正確的方案。
但重申一點,Rollup 對實現“擴展終局”至關重要。具體架構還在演變 — — 比如 Justin 對原生 Rollup 的探索表明方法仍在調整 — — 但大方向顯然正確。
回答(Dankrad Feist — 以太坊基金會):
我在某些方面不同意。如果把 Rollup 定義為“擴展的 DA 和執行驗證”,那它與執行分片有何區別?
實際上,我們更多把 Rollup 當作“白標以太坊”。公平地說,這釋放了很多能量和資金。如果 2020 年只專注執行分片,今天在 zkEVM 和互操作性研究上不會有現在進展。
技術上,我們現在能實現任何目標 — — 高度擴展的 L1、極端擴展的分片鏈,或 Rollup 的基礎層。對以太坊最好的是結合第一和第三種。
提問:
如果 ETH 的美元價格跌到某個水平以下,會不會威脅到以太坊的經濟安全性?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如果我們希望以太坊能有效抵御攻擊 — — 包括來自國家級的攻擊 — — 那么高經濟安全性至關重要。目前,以太坊擁有約 800 億美元的可罰沒經濟安全性(基於 33,644,183 ETH 已質押,每 ETH 約 2,385 美元),這是所有區塊鏈中最高的。相比之下,比特幣只有約 100 億美元的(不可罰沒)經濟安全性。
提問:
未來幾年,以太坊基金會有什么計劃來提升主網擴展性和降低交易費用?
回答(Vitalik Buterin):
1. 擴展 L2: 增加更多 Blob,比如 Fusaka 中的 PeerDAS,進一步提升數據容量。
2. 優化互操作性和用戶體驗: 改善跨 L2 的交互,比如最近的 Open Intents Framework。
3. 適度提高 L1 Gas 限制 。
提問:
在以下時間段內,你們為以太坊設計了哪些應用和使用場景:
● 短期(<1 年)
● 中期(1–3 年)
● 長期(4+ 年)
這些時間段內,L1 和 L2 的活動如何協同運作?
回答(Ansgar Dietrichs — 以太坊基金會):
這是一個廣泛的問題,我提供部分洞見,聚焦整體趨勢:
● 短期(<1年):聚焦穩定幣,因其監管限制少,已是現實世界應用先鋒,Polymarket等小規模案例也初現影響力。
● 中期(1–3年):擴展至更多現實世界資產(如股票、債券),利用DeFi模塊無縫互操作,另有業務流程上鏈、治理、預測市場等創新。
● 長期(4+年):實現“現實世界以太坊”(DC Posch愿景),為數十億用戶和AI代理構建真實產品,加密作為促成者而非賣點。
● L1/L2關系:原先“L1僅為結算和再平衡”的愿景需更新,L1擴展持續重要,L2仍是擴展主力,未來數月關系將進一步演變。
回答(Carl Beekhuizen — 以太坊基金會):
我們專注於擴展整個技術棧,而非為特定應用設計。以太坊的強項在於對 EVM 中運行的內容保持中立,為开發者提供最佳平臺。核心主題是擴展:如何在保持去中心化和抗審查性的同時,構建最強大的系統。
● 短期(<1 年): 重點是推出 PeerDAS,大幅增加區塊中的 Blob 數量;同時改進 EVM,比如盡快推出 EOF(EVM 對象格式)。研究也在進行,包括無狀態性、Gas 重新定價、EVM 零知識化等。
● 中期(1–3 年): 進一步擴展 Blob 吞吐量,推出前期研究項目,如 ethproofs.org的 zkEVM 計劃。
● 長期(4+ 年): 為 EVM 增加大量擴展(L2 也會受益),顯著提升 Blob 吞吐量,通過 FOCIL 等措施改善抗審查性,並用零知識技術提速。
提問:
Vitalik 在最近關於 Verge 的帖子中提到,我們很快將面臨三個選擇:(i) Verkle 樹,(ii) STARK 友好的哈希函數,(iii) 保守的哈希函數。已經決定走哪條路了嗎?
回答(Vitalik Buterin):
這還在激烈討論中。我個人感覺,過去幾個月氛圍略傾向於 (ii),但還沒最終確定。
我認為應在整體路线圖背景下考慮這些選項。現實的選擇可能是:
● 選項 A:
1. 2025 年:Pectra,可能加 EOF
● 2026 年:Verkle 樹
● 2027 年:L1 執行優化(延遲執行、多維 Gas、重新定價)
● 選項 B:
● 2025 年:Pectra,可能加 EOF
● 2026 年:L1 執行優化(延遲執行、多維 Gas、重新定價)
● 2027 年:初步推出 Poseidon(初期僅鼓勵少量客戶端無狀態化,降低風險)
● 2028 年:逐步增加無狀態客戶端
選項 B 也兼容保守哈希函數,但我仍傾向逐步推出。即使哈希函數比 Poseidon 風險低,證明系統初期仍有較高風險。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如 Vitalik 所說,近期選擇還在討論。但從長期基本面看,(ii) 顯然是方向。因為 (i) 無後量子安全性,(iii) 效率較低。
提問:
VDF(延遲驗證函數)的最新進展如何?我記得 2024 年有篇論文指出了一些基本問題。
回答(Dmitry Khovratovich — 以太坊基金會):
目前我們缺乏理想的 VDF 候選方案。隨着新模型(用於分析)和新構造(啓發式或非啓發式)的發展,情況可能改變。但以現在的技術水平,我們無法自信地說任何方案不能被加速,比如 5 倍。所以共識是暫時擱置 VDF。
提問:
從开發者角度看,是傾向於逐步縮短區塊時間,還是減少最終性時間,或者在實現單時隙最終性(SSF)前保持兩者不變?
回答(Barnabé Monnot — 以太坊基金會):
我不確定在當前到 SSF 之間是否有折中路徑縮短最終性時間。我認為推出 SSF 是同時縮短最終性延遲和時隙時間的最佳機會。我們可以基於現有協議調整,但若能在短期實現 SSF,可能不值得在當前協議上花精力。
回答(Francesco D’Amato — 以太坊基金會):
在 SSF 前,我們肯定能縮短區塊時間(比如到 6–9 秒),但最好先確認這是否與 SSF 及路线圖其他內容(如 ePBS)兼容。目前我理解 SSF 應是兼容的,但這不意味着我們該馬上做,SSF 設計還未完全確定。
提問:
為什么不跳過 FOCIL(強制包含列表),直接用加密內存池?
回答(Justin Drake — 以太坊基金會):
遺憾的是,加密內存池不足以保證強制包含。這在主網運行的基於 TEE(可信執行環境)的 BuilderNet 上已有體現。比如,Flashbots 會從其 BuilderNet 區塊中審查 OFAC 交易。TEE(能訪問未加密交易內容)可以輕松過濾。更高級的基於 MPC(多方計算)或 FHE(全同態加密)的內存池也有類似問題,排序者可要求零知識證明,排除不想包含的交易。
更廣義看,加密內存池和 FOCIL 是正交且互補的。加密內存池關注隱私包含,FOCIL 聚焦強制包含。它們也在技術棧不同層運作:FOCIL 是 L1 內置基礎設施,加密內存池則在鏈下或應用層。
回答(Julian Ma — 以太坊基金會):
盡管 FOCIL 和加密內存池都旨在提升抗審查性,但它們不是完全替代,而是互補。所以 FOCIL 不是通向加密內存池的過渡。現在沒有加密內存池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滿意的提案,盡管努力在進行。若現在部署,會對以太坊活躍性施加誠實假設。
FOCIL 應部署,因為它有穩健的提案,社區對其有信心,且實現相對輕量。兩者結合時,加密交易在 FOCIL 中可限制重新排序對用戶的經濟損害。